进入“中高考时间”,号称能提高学生成绩的“聪明药”(主要成分为哌醋甲酯)再度受到关注,不少家长为了能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到医院咨询该药物的使用。
哌醋甲酯是一种神经兴奋药物,用于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我国严管的第一类精神药物。因为该药物能够兴奋神经中枢,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注意力,所以被部分家长和孩子当作“聪明药”,用以提高学习成绩。但是,目前并没有科学研究表明服用哌醋甲酯会变聪明。此外,这些所谓的“聪明药”大多具有成瘾性,冒险服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实际上,学生为了提高成绩、年轻人为了应对各种压力,选择服用“聪明药”的新闻不时见诸媒体。就在不久前,福禄寿乐队前成员杜雪儿因走私毒品获刑一年的信息也受到舆论广泛关注。相关判决材料显示,杜雪儿了解到LSD(麦角酸二乙酰胺)能“提升大脑”,通过网络渠道购买该药品被抓获。关于“聪明药”等精神类药物滥用问题重回大众视野。有媒体跟进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让杜雪儿入狱的LSD药物,仍然有人在偷偷“销售”。记者发现,在知乎、豆瓣、闲鱼等平台上,仍有人在谈论LSD和“聪明药”的效果,并暗示自己有渠道。
这种办法,被称为“引流”。如果你感兴趣,发帖人会加你社交媒体账号进行私下交流,进入更隐蔽的交易渠道,从而躲避监管。对想购买这类药物的人来说,这种交易带来双重危险:它是非法的,同时,又是匿名的、缺乏保障的,如果你“吃出问题”,一切风险只能自己承受。
在任何地方销售LSD及“聪明药”等号称“提升大脑”的药物,都是非法的。LSD中含有麦角二乙胺,是致幻剂的代表药物。杜雪儿获刑,就是因为从国外购入所谓LSD“邮票”,所谓“聪明药”也都是严格管控的精神类药物。
除了谋求刺激的亚文化青年外,此类药物还有一种需求群体,那就是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渴望能有一种“聪明药”,来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网上有“聪明药”的“买家”发言,称这种药其实没有什么作用,“还不如花钱买一杯奶茶,请人来陪自己学习。”
这种类比让人不安,似乎“聪明药”和奶茶一样,都是日常商品。它反映出的事实是,确实有一些家长“帮助”孩子通过药物来提升专注度和学习效率,从而走一种“捷径”。这种需求一直存在,实际上针对高考生推出精神刺激类药物或补品,一直是一个行业。有些补品获得了国家食药监局的批文,但其并非药物,而是“能量饮料”。这些饮料,当然不会提升成绩,但是一种安慰剂。二十多年前笔者读高中的时候,就有类似“药物”存在。后来有专家科普,用这些“补品”还不如吃鸡蛋,来补充蛋白质。
媒体调查发现有些平台上有讨论帖来“引流”,证明暗中交易一直是存在的。这需要执法部门加强监管,但是,总会有一些人能够想出新的“角落”,躲在暗中交易获利。只要有渴望走捷径的年轻人、家长,各种“聪明药”就总会有它的市场。犯罪分子不断发明新花样,也给执法带来难度。
人们需要明白,这世间根本没有什么“聪明药”。能够提升学习成绩、工作效率的,只有付出努力或者改进方法。购买“聪明药”,如果药物真含有刺激大脑的成分,多半是违禁药物,等同于贩毒;如果不含有“毒品”,几乎可以肯定是普通饮品和安慰剂。真正可怕的想法,是拿自己或者孩子的身体来做实验。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需要拥有化学和制药知识,而只需要常识——没有谁可以通过吃药来获得成功。
预警信息:
对于涉及“聪明药”此类案件的侦办,公安机关可以依靠现有的检测技术进行快速准确的定性鉴别。针对药片、胶囊等样本,可以利用中朗宏泰的拉曼检测仪对其中的“聪明药”成分哌醋甲酯进行无损快速检测,极大地提高案件线索的发现能力。
此外,对于“聪明药”等涉及精神药品的药物,今年3月6日起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四十二条之一规定的“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可以按照妨害药品管理罪论处,即使未造成人员伤害,也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给公安机关办理此类案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